•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安徽高校

文典大讲堂杨慧林主讲“中西之间的文化互释”

时间:2015年12月26日 信息来源:安徽大学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廖佳尧 徐鹤)12月23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杨慧林教授在磬苑校区文典阁学术报告厅作题为“‘从哪里来’与‘从来处来’——中西之间的文化互释”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安徽大学文学院院长吴怀东教授主持。


文典大讲堂杨慧林主讲“中西之间的文化互释”
杨慧林教授在文典阁作报告

 

杨慧林说,“从哪里来”和“从来处来”代表着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西方哲人习惯于究源,问“从哪里来”,但是西方却一直没有彻底回答这个问题,反而是东方“从来处来”的思维方式在相当程度上回答了这个问题,帮助解构了这种形而上的语法。

杨慧林说,人文交流作为与政治互信、经贸往来相辅相成的第三大支柱,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政治互信和经贸往来得以发展的长效基础。世界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中国不断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焦点,因此在国际舞台上,中国要“做好中国的事情”和“讲好中国的故事”。

杨慧林认为,文化传播从来都不是单向的,应该是将双方带入一种“对话关系”。跨越文化差异,应对世事变迁绝不仅仅是策略、手段或者传播途径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文化交流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我们自身的文化理解,其中至关重要的可能在于如何进一步参与国际社会、国际化和国际规则。

杨慧林说,真正有生命力的传统应该是可以被激活的传统,真正有影响力的中国文化应该是可以融入世界的中国文化。传统需要新时代的重释,与西方文化进行互释,激发新的范式。

报告结束后,杨慧林还就如何真正实现传统的复兴、与西方的对话错位问题、身份认同和表态、比较文学的发展方向等问题与在座师生互动。

杨慧林,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等。杨慧林教授长期从事比较文学与宗教学领域的研究,主持有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课题以及国际合作项目。近年来,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其中多部被收入《中国学术年鉴》《中国宗教学研究年鉴》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研究》等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国外学术刊物也有专文介绍其学术研究。

上一篇:新闻传播学科成果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下一篇:学子风采获奖是对辛勤付出的肯定——专访2015年宝钢奖获得者朱胜
(作者:佚名 编辑:安徽大学)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