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安徽高校

五一劳动者之歌系列报道之三郑虹霓静若幽兰,芬芳四溢

时间:2016年04月30日 信息来源:阜阳学院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新闻中心讯】

  个人简介:郑虹霓,安徽六安人,文学博士,现为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中华诗教学会理事,《聚星诗坛》主编。著有诗词集《华章霓彩》、论著《唐宋词对六朝文学的接受论稿》。合著《曹氏家族文学研究》。

  初见郑老师,记者便被她身上那抹书香女人的知性美所吸引,不张扬,但却分明能够感受到那份剔透玲珑的魅力。

  文学,不可或缺

  “在您看来,你眼中的文学是什么?”

  “这个定义太广泛,太过于熟悉,我其实没办法正确的进行描述。”郑老师谦虚地说道,对于学生们来说,文学可能只是一则定义,是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对文学痴迷的郑老师来说,文学已然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学是一个爱好,是一个情人。

  “对文学感兴趣应该从小学4年级开始的,当时发表了一篇文章。”提起文学,郑老师来了兴致,向记者介绍着她与文学的趣事。“那是在课堂上老师的一次半命题作文,事后也是老师帮忙投稿,没想到还收到了四块钱的稿费。”郑老师笑道,在那个时候的四块钱算是较丰厚的稿酬,郑老师用它买了她的第一本诗词集——《万首唐人绝句》。在儿童时代时的投稿写作,笔友的来信,让年少的郑老师感到兴奋。

  “开始喜欢诗词是在中学时候。”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汪国真、席慕蓉、三毛等作家作品成为大家所痴迷的对象,那个时候,文学是精华。“最近搬家时看见整理出来的笔记本,好几本都是自己当时抄写的诗词,翻着它们就想起曾经喜欢文学的事情,也许没考上重点大学也是因为抄诗。”郑老师笑着调侃道。

  诗集,对母亲的爱

  “为什么突然想到出诗词集?”

  “为了纪念,也是给母亲一份礼物。”

  大学毕业后,从硕士到博士,郑老师先后追随的两位导师程章灿教授和钟振振教授都是长于旧体文学创作的学者,在两位老师的教导下,郑老师也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结伴同游,诗词相酬的同时也促进了郑老师的诗词写作。“出书这个建议,一开始是一些同样喜好诗词的朋友们提起的。”谈起出书的初衷,郑老师向记者介绍道,母亲虽然从医,但却在诗词方面有些自己的见解,是安徽诗词学会、太白楼诗词学会和中华诗词学会的老会员,是本地诗词学会的主要发起人,现为《六安诗联》的编委。在受到省里老诗人宋亦英先生的启发,决定整理一下多年的作品,希望得到旧友新知的指教。“母亲年纪也大了,出书时已经70多岁了,一辈子一个愿望,我希望能帮她完成。”郑老师说道。

  在文学上,郑老师与母亲亦师亦友,母亲喜欢诗词,也写诗词,耳濡目染下,郑老师也对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母女二人时常交流诗词阅读与创作的心得,激起创作的兴致。“也许是生活阅历所限,也许是受冰心的影响,我的诗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歌颂母爱。”无论是在《中华诗词》中发表的《蝶恋花·春感》中:“草色转青眉蹙起,春来总怕春憔悴。”担心不能多尽孝道;还是在旧作《一剪梅》中:“朝风暮雨夜来霜,笑历沧桑,笑说沧桑。”都透露出对母亲的爱,在郑老师心里,母亲一辈子吃了很多苦,但总是有一种寒梅傲雪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以客观的态度去面对一切。     

  2015年初,收录郑虹霓老师和其母亲刘智华女士近500首诗词的诗集《华章霓彩》由线装书局正式出版发行,不仅受到广大诗词爱好者的喜爱,也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和国内多家图书馆收藏。

  教学,忠于一生的职责

  “郑老师是个很有耐心的老师,且不说平日里上课时十分细致,还创新教学方式,让我们更好的体会文本。另外,每次请郑老师指点文章,郑老师都会说:‘我有职业病,会挑刺。’但我却觉得,这样一个愿意为学生挑刺的老师,才是一个真正能帮助学生成长的老师。”谈起郑老师,2014级汉语言文学一班史旭雨同学说道。

  “在您眼中的教育是什么样的?”

  在郑老师看来,语文教学是一种审美教学,在教授过程中也应尽量体现并引导学生审美,语文教学需要积累功夫。郑老师表示,“它不是在网上下几篇资料,整合一下就了事的,对于作品的把握和体会需要自己去感受,这个过程没人能代替得了。”在郑老师眼里,看到一批又一批的青春少年成长,但老师却日渐老去,然而知识不能退化,更需要与时俱进,“越是看到好的苗子,越希望他们能做的更好,于是不免要指出些问题。”

  多读多思考是郑老师给将从事教师行业同学们的建议,“阅历很重要,人生这本大书需要细细品读。读不出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怅然若失,读不出《故都的秋》中的压抑,这是年轻人的不足,却也是美丽的缺憾。”

  静若幽兰,芬芳四溢,在恬静安然中洞察世事,于清茶慢品中体味人生,郑虹霓老师用她独特的魅力讲述着她的阜师故事。(大学生通讯社 谢子涵)

上一篇:我校工会组织女职工游西湖活动
下一篇:五一劳动者之歌系列报道之二梁纯子用青春诠释师者的真诚
(作者:佚名 编辑:阜阳学院)

我有话说

新文章

荐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