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安徽高校

五一特辑“快乐工作 幸福生活——劳动者的赞歌”系列报道之二

时间:2016年05月19日 信息来源:淮北师范大学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编者按:办学40余年来,广大教职员工大力践行“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甘于奉献、追求卓越”的淮师大精神,坚守岗位,无私奉献,共同推动学校事业发展,涌现出了许多先进劳动者,谱写了劳动者光荣,劳动者神圣的赞歌。为宣传劳动者的先进事迹,彰显弘扬淮师大精神,与全校教职员工一道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欢度“五一”国际劳动节,校党委宣传部、工会联合推出五一特辑“快乐工作   幸福生活——劳动者的赞歌”主题宣传活动。各基层党委(党总支)推荐或我们发现的人选未必有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事迹,但他们都朴实无华、真实有力、踏实留痕、扎实见义。他们像一块块敦实的奠基石,支撑学校事业发展大厦;他们像一串串晶莹的珍珠粒,装点学校事业发展画卷。他们在党务行政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后勤保障等方方面面的优异表现可圈可点、可敬可学,让我们随着报道的徐徐展开,走进他们的世界、他们的心灵、他们的感悟、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生活,领略劳动者的幸福快乐,时时处处可见的正能量扑面而来温暖人心!

张彧:孜孜不倦育才路 矢志不渝燃灯者

    在一张活动推荐表的人生感悟一栏中,张彧写着这样几句话:“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一片叶,落到哪里都是归宿;一朵花,开在哪里都是芳香,一双脚,走到哪里都是道路。”用这几句话来形容张彧至今32年的教学生涯再合适不过了。1984年,刚从安徽师范大学政教系毕业的她以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淮北师范大学。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她用一颗炙热的心为学生传授知识,启迪智慧。现在的她已经是淮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授,硕士生导师。

从“打退堂鼓”到“享受站在讲台的每一分钟”

    张彧初到淮师大任教的那年,学校的政教系刚刚成立,身为年轻教师,她深知自己和政教系所有老师一样,肩负着发展政教系的重担。1987年,张彧当妈妈了。有了孩子的那两年,她正好处于独立担任专业主干课的关键时期。这期间,张彧经常备课到凌晨两点,早晨五点还要起床,反复检查几遍才安心,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5个小时。“那两年的经历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张彧回忆说,“1992-1993那个学年,是我执教生涯最艰难的时期。丈夫外出访学。我每周工作6天,最忙的时候一周要上23节课,还要照顾上幼儿园的孩子,经常感到身心疲惫。”由于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曾让她有了离开教学岗位的想法。                        
    当张彧准备打退堂鼓的时候,当时政教系主任的一席话让她改变了主意。主任对她说:“作为年轻教师,谁都会过这一关。我们既要有家,也要有自己的事业。我们政教系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后备力量,像你这样的年轻教师就是我们政教系发展的希望。这两年咬咬牙坚持下来,等孩子稍微大点,送幼儿园就好了。”谈到这里,张彧很是动情地说:“我现在特别感谢那位主任,他的一番话给了我信心和力量。让我留了下来,坚持下来。”
    张彧这一坚持,便是32年。由于用嗓过度,她患了严重的咽喉炎。可是她并没有就此结束自己的教学生涯,自始至今,她仍在默默付出着。张彧老师深深爱着教师这个职业,她对这个职业有着属于她自己的独特见解:“我很庆幸的是教师这个职业选择了我。因为我能永远和年轻人在一起,他们能让我永远拥有一颗年轻的心。”

良师益友 竞相成长

    工作的32年里,张彧虽然没有做过学生辅导员,可是她和学生的关系却一直十分深厚、融洽。
    那年,张彧承担2002级思政专业的教学工作,一个寝室的女生闹矛盾,学生们来找作为任课老师的张彧。当时张彧的课安排在晚上,上完两节课后已经是晚上九点多钟了,可是她丝毫没有倦怠,和几个女生一聊就是两三个小时,往往要到半夜十一点才回家。还有一个2014届的男生,在毕业前和女朋友分手了,变得十分消沉,无心学习和生活。几个和男生同班的同学便来拜托张彧去开导他。经过张彧几番苦口婆心的劝说,这个男生终于找回了生活的信心。除了在校的学生之外,张彧和一些毕业离校的学生也保持联系。曾经有一名1999级理科专业的男生,毕业后在上海一所私立中学任教,也经常用电话联系张彧,向她请教如何做好一个老师。类似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如今,张彧谈起自己教过的学生,一脸的自豪和满足:“看到自己的学生能够取得不凡的成绩,我会觉得自己的付出特别值,特别有成就感。”

学者风范 心系教研

    自1984年至今,张彧始终在教学一线努力耕耘,勤奋工作。近十年来,张彧主持、参与省厅级项目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编教参2部、教学成果集1部,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获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然而,在这光鲜亮丽的成就背后,付出的辛苦也是一般人体会不了的。
    2006年,张彧着手撰写《中国农村民主与法制进程》一书。在暑假一个多月时间里,她专心致志,埋头工作,除了买菜就几乎足不出户,完成了12万字的书稿。2009年,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申报工作开始了。为了抓住这次机会,时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组负责人的张彧带领课程组,利用课余时间准备申报材料。在准备申报材料的半个月的时间里,她和课程组成员几乎每天都工作到半夜,直到主楼的门卫要锁门了,才结束一天的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彧主持的课程获批为省级精品课程。
    近年来,张彧还积极参与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教学平台的建设工作;组织研发了“概论”课全套多媒体电子教案;参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站建设与管理。在教学过程中,她还结合实际,大力推进教学改革。首创“课题型教学”模式,开辟了“概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新路。按照“贴近理论、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要求,将教学内容知识点与社会热点、学生疑点相结合并凝练成具有内在联系的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全员学生自愿组成小组围绕课题进行调查研究,进行成果交流。通过实施课题型教学,不仅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而且推动了课程建设和团队建设。

热爱生活  信念永存

    “工作是我的重心,但不是全部。”张彧说。张彧对工作充满热情,对生活也充满情趣。除了喜欢看画展、听音乐,她还喜欢摄影。56岁的她现在是淮北市摄影协会的会员。在学校运动会的比赛场地、学生活动和教工活动的地方,你都能看见她忙着拍摄的身影,她还义务给毕业班的学生拍毕业照,给政法学院学生会记者部的学生做摄影义务指导。在中共淮北市委宣传部、淮北日报社主办的“精致淮北·美好生活”外宣图片征集活动中,她的两幅作品脱颖而出。她还积极投稿,参加我校举办的“李府杯·美丽滨湖”摄影大赛活动。
    有人说五十多岁已是知天命之年,然而张彧却不服老。去年入冬后,在家人和同事的鼓励和支持下,毅然报考了驾校。她认真听教练的指导,用心记下每一句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她还随身携带笔记本,把教练说的重难点统统记下。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了一个多月的学习和训练,她一次性通过了所有科目考试,顺利拿到了驾照。
    “一个人有多大的潜力你自己可能都不知道。但是通过认真去做一件事情,你会发现自己的潜力。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只要你用心去做,就肯定能把这件事做好。”张彧如是说。
    32年,她勤奋工作,恪尽职守;32年,她创新教学,精进不已;32年,她锲而不舍,热爱生活。32年,她一直坚守在教育教学这方热土上。“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这是张彧至今不变的人生态度。唯有坚持,才能体味人生的真谛,唯有承担,才能体会生活的厚重。

王伟:玉壶存冰心 朱笔写师魂

    她是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她是一名平凡的辅导员,承载着言传身教的重担。她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16年中,一直站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沿,把“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作为事业追求的目标,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自律的信条。她就是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学生辅导员——王伟。

感恩母校 自强不息

    2000年7月,王伟从原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毕业后,刚刚23岁的她,选择了留校任教。对于学校,王伟有着和其他人不一样的情感。在她眼中,淮师大不仅仅是她的母校,更是她的家。她把对学校的感恩之情都倾注到平时的工作之中,尽职尽责,默默无闻。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想要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首要就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面对一群有思想、有要求、求知若渴的大学生,想真正的驾驭课堂,教师就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长期充电。因此,“学高为师”这四个字,一直成为鞭策着王伟不断前进的动力。这些年来,她一直不断学习、研究和反思,不断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经验进行整合和提高,同时也在教学和科研中获得了收获知识的快感,在学生的认可中获得了人生价值的实现。
    这些年来,她除了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师之外,还担任了辅导员的工作。2011年,学校举行第一届师德师风演讲比赛,文学院推荐她代表学院参赛,她欣然接受,并取得第二名的成绩。她还主持和参与了多项省级、校级科研教研项目,并在教学和科研中取得了一定成绩。
    她直言,当教师是她一直以来的理想,因为登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传授知识,是一份神圣的事业。在淮师大学习和工作20多年,她对学校怀有着深厚的感情,是学校培育了她,怀着这样坚定的信念,她一路走了过来。

良师益友 诲人不倦

    在学生工作中,王伟秉着自己多年不变的热情,处处跟着“心”走,用真心去关爱学生,用真爱去温暖学生,用真诚去感动学生。能亦师亦友地与学生相处,不仅能够在专业上给她们指导,也能在生活上、感情上成为她们的朋友。
    担任2012级汉文师范班学生辅导员的时候,班里新疆学生千里迢迢在外求学,有特殊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为了让这些特殊的学生顺利开展学习生活,更好地融入班集体,王伟在开学军训结束后,邀请了班里的新疆学生去她家做客。为了尊重新疆学生的饮食习惯,她特地从离家很远的清真饭店打包饭菜带回家,并且为学生更换了新的餐具。王伟一直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新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了不让新疆学生在陌生的环境感到孤单,她将学生们的宿舍安排进行了合理的调节,为他们找到最合适的寝室。有的新疆学生家境比较困难,王伟想尽各种方法解决他们的困难,保证他们圆满完成了四年学业。有一次,班中的一个新疆女生意外受伤,王伟考虑到她环境不熟悉,语言交流不方便,就亲自带她去医院打针、买药,还把她带回家,帮她洗头、换衣、换药,悉心照顾。对于老师的关心和照顾,学生们心存感激,都说在老师这里得到的温暖是别人给不了的,她们会永远记得老师的恩情。
    这么多年来,王伟一直默默地从事着辅导员工作,兢兢业业地指导、管理着学生。2014年,她被评为“淮北市民族团结进步之星”;2013-2014年度,她又被评为淮北师范大学优秀辅导员。

心存善念 知足常乐

    王伟还积极引导学生存善心,行善事。在2013年“六一”儿童节将近的日子,她提出了一个关注留守儿童的倡议。当她知道刘桥镇干庄小学有一批孩子需要帮助时,就提议她负责的师范班成立爱心基金,以募捐的形式筹集善款为农村孩子们送上节日的温暖,并带头捐出了两百元作为活动基金的一部分。汉语言文学师范两个班的同学接力了王伟的善举,在筹集了1200元后,班委们组织进行了一次文具采购活动,随后带着书包、蜡笔、铅笔、橡皮等文具来到了淮北市刘桥镇干庄小学,给干庄小学的孩子们送去了节日的问候。在干庄小学的六一汇演上,一名小学生给师范班的学生们读了一封感谢信,让大家都收获了很多感动。王伟说,要让这个活动坚持下去,成为师范班传统,让我们的大学生真正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我和学生们没有什么距离感。对于我来说,不论在课堂上还是生活中,我喜欢把我的乐观、热情和正能量传递给他们。我带了四年的学生,他们即将走出学校,走进社会,我希望他们能够和我一样,比较乐观地去面对生活。”王伟说道。
    王伟和学生的关系,不仅仅是普通的师生关系,也不仅仅是普通的朋友关系,她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看待。班里的一个女生考上了公务员,她自己就像嫁女儿一样高兴。她告诉班里的学生,她希望毕业的学生都能有一个好的归宿,在生活和工作顺利的前提下,能够让自己幸福地生活,这是她对学生们最大的希望。
    王伟说,当老师是平凡而快乐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在追逐名利的浪潮中,教师的岗位是那么的平凡而普通,但这是一片净土,她在这里收获着属于自己的幸福。

                                   (文:张星 郑广垠/图:刘超 被访人提供/审核:王向阳 陶元春 吴胜华 吴云)

 

上一篇:学校召开关工委工作会议
下一篇:五一特辑“快乐工作 幸福生活——劳动者的赞歌”系列报道之一
(作者:佚名 编辑:淮北师范大学)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