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安徽高校

聚焦“十三五” 谋划新发展之四建设高水平科研创新体系 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时间:2016年05月19日 信息来源:宿州学院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2016-5-16

科研是本科高校的强校之基,也是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十二五”期间,学校坚持科研强校战略,按照“教师人人参与科研,高职称教师要有高级别项目”的要求,大力实施“创高水平科研成果工程”,在科技平台、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进一步增强了学校核心竞争力。

科研平台取得新突破。获批矿用绞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皖北城乡一体化研究中心等6个省级科研平台,国家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立项,在省属新建本科高校中率先实现国家级科研平台零的突破。现有10个国家及省级科研平台,数量居于省属本科高校前列,其中煤矿勘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光电信息材料与新能源器件团队获批为安徽省高校科研平台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实现了省级创新团队零的突破。参与组建的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研究中心获首批安徽省高校智库立项建设项目。

科研能力实现新提升。获批厅级及以上科研立项项目296项,其中,国家级11项(国家自科基金6项、国家社科基金5项),省部级项目33项,市厅级项目252项,到帐科研经费1934万元;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农业部项目、省软科学研究项目等立项上实现了“零”的突破。发表学术论文2615篇,其中被SCI、EI等收录271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52部。获得软件著作权86项。授权专利1057项,在全省高校中名列前茅。

协同创新开辟新局面。成功举办了“2012在皖高校-宿州协同创新高层论坛”,宿州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获批为首批“2011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签署各类产学研合作协议182项,共选派教师331人到地方挂职锻炼,36名教师入选“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

社会服务取得新成绩。围绕宿州市支柱产业和皖北地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学校科研优势,开展技术合作与开发、成果推广及应用。3项技术规程通过审核作为推荐性地方标准发布实施;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3项;实现各项技术合同额967万元;获市科学技术奖励3项。与省工商联联合成立“皖北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学院”,与安徽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联合举办了地质工程专业继续教育脱产学习班,与宿州市人社局联合组建了宿州市人事考试培训基地。开展成人非学历继续教育及其他岗位培训2.33万人次。

“十三五”时期是学校实现转型提升,建设特色鲜明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关键时期。学校将秉承创新发展理念,主动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加强科研合作平台和科技团队建设,推进科教融合和产学研协同创新,多出高水平应用型研究成果,加速成果转移转化,实施科技资源开放共享计划,实现科技创新水平和服务区域发展能力大幅提升。

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坚持走“企业出题、学校立题、协同破题”的创新之路,完善项目发现机制。切实加强项目过程管理,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原则,明确责任,建立健全学校、院(部)、项目负责人三级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与监督约束机制。实行二级学院目标考核责任制与分级考核相结合的、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加强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继续推进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类省级平台建设。加强“宿州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科研平台建设,积极推动“煤炭水害防治”、“特色种植业”、“城乡一体化”三个方向工作,增加“云计算产业与应用研究”方向,服务宿州市云计算产业发展。组建“食品检测中心”,集研发与服务于一体,服务宿州市及周边食品行业。积极与企业联合,共同申报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级(省级)工程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

提升产学研用合作水平。建立地方产业技术联合体,重点建设宿州学院—宿马现代产业园科技工作站,探索新型产学研合作创新建设之路,争创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围绕宿马现代产业园食品(农产品)深加工、信息光电材料等相关产业,聚集和整合学校研发优势资源。鼓励和引导科研人员介入产业链建设的各个环节,形成以科研人员创业行动为主导的一体化、联动式、合作型、长效性的产业技术联合体。依托学校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速成果转移、转化,构建成果转化平台,形成优势互补、相互支持、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伙伴关系;引导扶持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基地和服务中心,“孵化”科技成果,加快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实施科技资源共享计划。在保障学校教学科研需求的基础上,实施科技资源对社会开放共享计划,发挥学校教育科研优势,开展科学普及工作,培育、培训地方专业人才,建立与地方联合的人才培训机制;建立、完善教育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的管理制度和网络信息平台,努力实现与地方网络平台对接;按照成本补偿和非盈利原则,建立学校科研设施与仪器开发服务收费管理机制;建立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推动建立开放共享后补助机制;继续推进科研平台向社会实施开放服务工程,发挥学校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育人的职能,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撰稿:赵国付 王金岭 郑小为;审核:王卫林 陈啸吟 张英彦 编辑:王金岭 新闻编号:160535)


上一篇:我校开展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分检查验收工作
下一篇:校领导参加机关一支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学习会
(作者:佚名 编辑:宿州学院)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